北大原校长周其凤:“身体素质跟心理素质对人的一生往往是决定性的,一定是超过智力,一定是比智力因素重要。其实我们学很多知识,最后一定都忘掉了,其实最后真正成功的恐怕还是你怎么做人,你怎么待人。”
身体素质犹如大厦的基石,是支撑我们一切活动的根本。“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一古老的谚语深刻地揭示了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一个拥有良好身体素质的人,就像一辆加满油且性能优良的汽车,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跑得更远、更稳。无论是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健康的体魄都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那些从事高强度科研工作的人员,如果没有强健的身体,很难承受长时间的研究、实验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压力。
运动员更是如此,他们在赛场上的每一次拼搏,都依赖于日常积累的良好身体素质。而且,从长远来看,健康的身体能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去经历人生的各种美好。
心理素质则是人生航行中的舵手。“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这一爱默生的名言告诉我们,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在面对挫折时看到希望的种子。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失业、失恋、失去亲人等。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这些变故,把它们看作是成长的机遇。
而不是被困难击垮,陷入消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例如,许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面临资金短缺、市场竞争激烈等诸多问题,但凭借着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他们不断调整策略,最终走向成功。
心理素质决定了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坎坷时是一蹶不振还是奋勇前行。
至于做人与待人,这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出自《论语》的千古名言,教导我们要以同理心去对待他人。
一个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包容他人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能够收获真诚的友谊和广泛的人脉。
在工作中,善于待人的人更容易与同事合作,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在生活中,他们能够与家人、朋友和睦相处,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和和谐的社交圈子。
真正成功的人,不是那些只会在学术或事业上取得成就却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而是那些能以良好品德和态度对待他人的人。
在教育领域,我们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品德教育。
就像只注重给树木浇水施肥,却忽略了土壤的夯实和对树木抗风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方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上。
例如,增加体育课程的比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等。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倡导一种重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良好品德的价值取向。
企业在选拔人才时,不应仅仅看重学历和知识技能,也要关注应聘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社会媒体也应该多宣传那些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做人方面表现优秀的典型事例,引导人们朝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当我们把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提升和良好的做人、待人之道作为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时,我们就会发现,成功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取和智力的高低,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更加持久和有意义的人生境界的达成。
下一篇:没有了